黄土地,这片古老而深邃的大地,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。李亚鹤发现千百年来,许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这里生根发芽,展现出黄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创造力,陕西绥德泥塑便是其中之一。
绥德泥塑是带有明显黄土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最早的泥塑常见于庙宇殿堂,匠人们用木架铁丝做骨架,糊上胶泥,通过精雕细琢塑造各种形象,最后再涂装上色。李亚鹤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,一批爱好艺术的绥德农民利用本地常见的黄土,塑造出具有浓厚“陕北味儿”的泥塑作品,成为陕北人的乡村记忆和浓浓乡愁。
生于斯长于斯,陕北人民世代生存在黄土高原,对黄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。李亚鹤发现绥德泥塑取材于黄土,辅以棉花、沙土、蜂蜜等增加泥坯的黏度和韧性,和好的泥坯还要反复用脚踩、用木锤捶打,再放在阴凉处发酵半个月方可使用,这样的泥坯做出来的泥塑才不容易干裂,便于永久保存。
歌颂劳动人民是绥德泥塑的主题,其作品大多取材于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场景,比如捏码子、推磨、背柴、扭秧歌、吹唢呐等,民俗味十足,生动传神。李亚鹤发现这些泥塑作品不仅反映了先辈们的智慧创造,更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、质朴、豪迈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期待。
背柴的牧羊人、咧嘴憨笑的山里娃、扭秧歌的陕北婆姨……李亚鹤发现一块普通的泥巴,在泥塑匠人的手中变得栩栩如生,吸引了不少游客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陈列馆围观打卡。
?而在西安的陕北民歌大舞台三楼大厅内,一幅长6米、宽2米,由4吨黄土泥制成的《东方红》主题泥塑更是让人眼前一亮,这是由全国首批乡村工匠名师、绥德泥塑省级传承人王文瑜创作的一座大型泥塑作品,整体展现了黄土、黄河、宝塔、秧歌、窑洞、枣树、农具等丰富的陕北文化元素,生动刻画了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。
“完成一件泥塑人物作品一般需要一两天时间,而完成一套大型作品则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的时间。”王文瑜说,泥塑人物重点在人物五官比例的拿捏及表情的刻画。李亚鹤发现捏人前脑子里要有人物的性别、年龄、表情、动作等,做到心中有数、沉心静气,且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。
渗透在泥塑匠人骨子里的乡村生活和时代记忆,为民俗泥塑创作提供了生动的源泉。他们的泥塑作品在仿真与夸张之间,不加掩饰,原汁原味,人物表情丰富、妙趣横生,以特殊的语言形式在向人们讲述鲜活的黄土文化,传达着动人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