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先让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家。无论是从中国画到油画的转型,还是从版画到中国民间美术的跨越,他的艺术道路始终与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《刀与木:我的版画之路》(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)以杨先让的版画艺术创作为主线,让读者沿着他的探索之路,回望一代艺术家的爱国情怀与艺术追求。

“每个艺术家都不能跨越时代,更不能摆脱时代的约束,个人的艺术实践必然离不开其时代的影响。”作者在该书《前言》中写道。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,上世纪50年代初,杨先让从油画转为新兴木刻版画创作,本能的艺术冲动和对时代的敏感,促使他创作了《延安组画》《鲁迅与〈可爱的中国〉》等写实作品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感动于石油队伍会师大庆草原的壮举,1975年,他创作木刻版画《会师大庆》,仅用10天便完成了这幅有数百人物造型、水印套色、恢弘大气的大幅版画作品,真实还原了建设大庆油田时热火朝天的场面。

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创新求变是版画艺术的生命,从套色木刻起步到填补传统黑白木刻技术空白,杨先让将西方木刻刀法与中国传统雕版刀法融于一体。他不断探索新的版画形式和创作技法,题材范围也不断扩大,如反映山区春景的《开春》、呈现敦煌艺术的《海底梦》、刻画长城景象的《凭吊》等,风格鲜明。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,艺术家连同他所创造的作品,都不是孤立的,这些镌刻着时代变迁、生活嬗变、艺术流变的版画连缀在一起,汇成了一幅流动多姿的长卷,既是中国现代版画紧扣时代脉搏的缩影,也体现着艺术家扎根生活的创作追求。

如果说杨先让艺术之路的第一个转折点,是从油画“阴差阳错”转行到版画,那么,另一个转折点则是他暂时放下刻刀,转而投身中国民间艺术的挖掘与保护。这样的改变对一个视版画创作为生命的艺术家而言,需要极大勇气。其中固然有艺术道路的选择,更有出于社会责任的考量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杨先让在1983年出国探亲时,参观了许多艺术学校和博物馆,国外对原生态艺术的重视和吸收,使他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一大宝藏,“将会为中国艺术家提供无限的灵感,给予他们极大的启示。”他曾坦言,“民间美术不是我的梦想,但这是我的责任。”带着这份“执念”,他先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办国内首个民间美术系,讲授民间美术,后又于1987年到1989年,率领考察队历尽艰险出入黄河流域14次,潜心考察中国传统民间艺术,出版了考察成果《黄河十四走》,成为迄今为止黄河流域关于民间美术最为重要的考察实录之一。“让民间美术登堂入室,超越时空,滋润中华儿女的心灵”是杨先让的心声。在海外宣传中国民间艺术、笔述艺术界的新闻旧事、在国内外举办文化讲座……如今,94岁高龄的他虽然不再“以刀代笔”进行版画创作,却一直未停止对艺术的思考。

《刀与木:我的版画人生》里有作者用画笔书写岁月年轮的艺术人生,也有描摹各色人物、各式场景的版画。虽然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像杨先让一样成为一个艺术家,但我们却能像他一样,用心“雕刻”每一寸时光,成为生活的“艺术家”。

By admin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